北京市超九成人防工程变便民设施
2017/11/23 17:34:59截至目前,北京市已用人防工程中,超过九成以上“变身”用于停车、文体休闲、宣传教育、社区 服务等便民设施,达到3536处,1607万平方米。
今天上午,从北京市民防局获悉,全市目前用于停车、文体休闲、宣传教育、社区服务等便民服务类人防工程有3536处、1607万平方米,占全部在用人防工程的92%以上。比如利用人防工程典型的:像西城区月坛雅集非遗博物馆、朝阳区“地瓜”社区、安贞街道读聚时光青少年阅读基地、丰台区方庄街道民俗馆、大兴区邻里文化展览馆等,这些都得到了社区居民的欢迎。
北京市民防局工程管理处副处长田志华介绍,本市支持、鼓励街道社区利用人防工程作为居民社区的便民服务设施,比如文化活动体育场所等。只有民防进到社区才能把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才能把工程管理好,维护好。
专家表示:人防工程产权是现实问题
据了解,对于疏解整治后的人防工程,将从注重加大社区文化建设方面考虑。在保障人防工程战备效能的前提下,遵循有效、安全和公益便民利用的原则,加强人防工程用于停车和交通的规划建设,同时形成以宣传教育、文化体育、办公、商业场所为补充的公益服务和平战结合的利用机制。
不过,作为承担着部分城市应急、安全宣教、服务民生作用的民防设施,目前,本市在运用民防资源为城市应急管理提供服务,在建立健全基层民防组织等方面,还缺乏必要的政策、法规支撑。
据了解,目前,北京市对结建的公用人防工程实行统一接收的管理模式,人防工程维护管理以“谁使用、谁维护”的原则界定责任。但在实践中,对于单位工程的使用管理和设施维护的监管存在较大困难。为此,北京市民防局在纪念人防法实施二十周年之际,邀请了来自高等院校的法学专家、上级机关和相关部门的领导,以及兄弟省市人防部门的代表,对人防工程产权归属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为下一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和《北京市人民防空条例》的修改提供支撑。
与会专家表示,人防工程产权问题,一直是困扰着全国人防系统的现实问题。因为人防工程产权引发的矛盾、纠纷日益增多,已引起社会媒体和各级管理部门的广泛关注。人防工程管理体制必须进行改革,实行管理与经营分离,能否尽快明晰人防工程产权已成为人防工程管理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