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火还正旺,共享汽车又红了!1500辆共享汽车即将投入广州
2017/3/10 17:21:13当人们还在讨论摩拜和ofo 两家企业究竟谁会在共享单车的这场恶战中最终胜出的时候,“共享汽车”的概念仿佛在一夜之间又成为了朋友圈里的热门话题。上图为2月份的上海街头,市民通过手机APP在街头定位共享汽车。
●●●
与共享单车的模式非常相似,用户随时可以通过手机app找到停在附近的车辆并自行解锁,自己开到目的地后,再把车还到指定停车网点,或是干脆就停在路边。因此不少网友索性称其为“摩拜汽车”。
花15元就能把奔驰开回家
我们从《中国新闻周刊》的一个采访案例中了解到,目前已经投入使用的“途歌”(TOGO)租赁汽车,起步价15元,只需要缴纳1500元的押金就可以随开随停。
途歌是目前国内众多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汽车共享出行平台之一,成立于2015年7月,主打“自由共享车”的概念,为用户提供城市内即时的短程出行服务。自助租车、随地还车,15元起步,按里程和使用时长计费。
成立之初,途歌提供的车辆清一色是车型小巧、操控灵活、停车方便的两座版奔驰Smart,这让许多人都记住了这个“花15元就能把奔驰开回家”的新兴模式。
但其实,这样的模式并非途歌首创。
“共享汽车”模式源起
所谓“共享汽车”,其实质是从传统租车业务中切分出来的分时租赁模式,一改过去按天、按月租赁的计费方法,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按小时甚至分钟用车。
从2000年罗宾·蔡斯(Robin Chase)创办日后成为美国最大分时租赁互联网汽车平台的Zipcar,到2008年,全球最大的商用车制造商戴姆勒集团推出共享汽车项目car2go,分时租赁在美国和欧洲已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
2011年,国际汽车租赁公司安飞士(Avis)在中国第一次推出了这一模式的业务,此后,一批本土的分时租赁平台也开始出现,但一直不温不火。直到近两年,随着共享经济在国内的兴起,共享汽车才真正地进入了公众的视野。
省去了出租车司机的人力成本,分摊了购车、停车、养车的费用,为“无车族”提供了更多元的出行选择......共享汽车能够给用户带来的好处似乎显而易见。于是,大大小小的互联网租赁平台蓄势待发。
四川省成都蜀西路停车场的共享汽车。摄影 / 谭曦
眼下,“共享汽车”最热情的追捧者基本都是年轻人。“途歌”市场部负责人罗寒心说,北京是他们的第一个推广城市,前期的落地网点基本以CBD、商场、酒店这类白领人群密集的区域为主,再逐步向外扩散——这主要是考虑到在这些地方工作的白领大多从事IT、金融、广告等行业,他们的收入相对较高,对新潮事物的接受能力也更强。
随着用户量的上涨,途歌又推出了包括宝马Mini在内的几款新车型。“说实话,自从Mini Cooper上线后,车我们基本就没见着过。”罗寒心说,因为喜欢这款车,有的用户索性一直长租着不结单,白天用完车,晚上开回家第二天接着用,一租就是一个月。
从刚上线时的100台车起步,现在,途歌在北京投放了1000台车,拥有近200个网点,并陆续登陆上海、深圳和广州。
2017将有1500辆共享汽车投入广州
在广州,“共享汽车”目前已在广州大学城、增城区设有部分试点。有用户反映,租车围绕大学城行驶9.5公里,用时16分钟,每分钟0.15元,每公里1.5元,总费用15元,而同距离出租车费用则为25元多。
据悉,2017年广州将会有1500辆车投入运营,可覆盖60—100万用户。
商业模式的探索-路漫漫
和共享单车一样,共享汽车争议最大的是其商业模式。这个至今困扰着共享单车的问题,在共享汽车面前似乎依然无解。
与共享单车成本低、投放快的运营模式相比,汽车行业本身的“重资产、高门槛”决定了共享汽车在管理、维护、运营、推广等环节上的难度都远远高于共享单车。
尤其在一线城市,限号、停车位紧张等问题都是各分时租赁平台必须面对的难题,这也注定了其扩张的规模和速度存在局限。在这样的情况下,车辆的运转效率是否能覆盖平台的运营成本被打上了大大的问号。